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天津市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局组织编制了《天津市智能制造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2022年7月6日
天津市智能制造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坚持制造业立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制造强市的关键阶段。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我市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依据工信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天津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十三五”期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天津智能制造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批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跨尺度多材质铸造件智能加工机器人技术入选“2021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12英寸化学机械抛光装备打破了国外垄断。供给能力持续优化,在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以及专用成套装备等方面聚集了近200家智能装备企业,5家企业中标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应用水平稳步提升,累计培育丹佛斯天津商用压缩机工厂和海尔天津洗衣机互联工厂等102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智能制造专项政策、“海河英才”、“海河工匠”等政策的实施,为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我市正处于向数字化普及迈进的关键阶段,智能制造发展仍存在供给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共性问题。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正在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能制造已经由理念普及、试点示范进入深入应用、全面推广的新阶段,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这为天津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市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要坚定不移的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不断推进我市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助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天津市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大力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重点推进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变革,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1.夯实基础,创新驱动
进一步强化制造业产业基础优势,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夯实智能制造发展的产业基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提升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实现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创新突破。
2.需求牵引,市场主导
不断满足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方面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满足企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升天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烈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在智能制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统筹协调,融合发展
有效推进智能制造的系统协同、产业协同、区域协同。选择条件相对成熟、基础良好或需求迫切的企业、行业,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实施重点突破。统筹整合各项优势资源,做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实现天津高质量开放发展。
4.示范引领,安全可控
选择条件成熟、需求迫切的行业和领域,集中资源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应用,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为引领,带动全市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结合各产业实际需求,将安全作为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前提,提升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的保障能力。
5.重点突破,系统推进
立足我市实际,充分考虑区域、行业发展差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区域、行业和企业积极性,分层分类系统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打造100个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培育500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10个以上相关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1-2个智能制造先行区,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制造。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智能制造创新工程,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
1.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
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突破产品优化设计与全流程仿真、基于工艺机理分析和质量机理分析的混合建模、多目标协同优化等基础技术;面向高端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研发、工艺及产业化技术;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知识深度学习、类神经网络分布计算、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工业现场多维智能感知、装备与生产过程数字孪生、质量在线精密检测、生产过程精益管控、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复杂环境动态生产计划与调度、生产全流程智能决策、供应链协同优化等共性技术;5G、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知识工程等新技术在典型行业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生产作业、质量管控、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适用性技术。
- 2.加快开发系统集成技术
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载体,构建制造装备、生产过程相关数据字典和信息模型,开发生产过程通用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技术。开发信息模型和标准接口的可复用数据集成技术;制造装备、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之间的业务互联技术;面向天津市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的覆盖销售、物流、质量、生产等环节的企业信息交互技术;公有云、混合云和边云协同的灵活云化部署技术;涵盖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的复杂系统建模技术。面向产业链供应链,开发跨企业多源信息交互和全链条协同优化技术。面向制造全过程,突破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建模仿真、分析优化等技术。
3.大力推进创新网络建设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和管理机制,以产业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为抓手,着力构建开放型、一体化的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提高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水平,支持工业骨干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鼓励企业组建关键工艺、核心技术攻关小组,对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进行攻关突破。
(二)实施智能制造协同工程,形成合力共进新形势
1.积极探索智慧供应链建设
面向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航空航天等天津市智能制造重点产业,支持智能制造应用水平高、核心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配置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
2.促进智能制造协同发展
推动本市各区开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供需对接、人才培养等合作。鼓励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等联合推广先进技术、装备、标准和解决方案,加快智能制造进园区,提升产业集群智能化水平。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打造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策源地、示范应用集聚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
(三)实施智能制造应用工程,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
1.打造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
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核心制造环节的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产品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离散型工艺数字化设计、车间智能排产、产线柔性配置、人机协同作业、精益生产管理、物料实时跟踪、质量精准追溯、预测性维护与运行优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碳资产管理、供应链可视化等一批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
2.加快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
围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四大类行业,探索应用知识工程、数字孪生、可重构生产、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打造一批智能车间、工厂,实现对人员、资源、制造等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知识、模型,逐步实现对核心业务的精准预测、管理优化和自主决策。选择具有智能制造基础和带动作用的企业,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分类创建示范车间,引领工业企业全面推进智能车间建设,提高生产率和质量效益。
3.拓展智能制造行业应用
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建设基于精益生产、柔性生产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业电子产品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与自动化装配线的集成应用,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鼓励企业开展工艺改进和革新,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打造智能车间,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设计能力,增强专业优势,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四)实施智能制造供给工程,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
1.大力发展智能化基础制造装备
鼓励智能装备供应商发展重点研发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智能控制器、精密减速器、高速精密传动装置、控制系统、重载精密轴承、高性能液压/气动/密封件、大型铸锻件等基础件和通用部件;满足细分行业柔性制造、复杂应用工艺需求的智能作业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围绕重点行业的智能化生产需求,研制超大型钢热轧关键装备、新一代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造纸印刷自动化装备、医药灌装注射剂自动化生产线等成套装备。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促进成套装备向智能化、标准化、集成化、节能化方向发展。
2.合力发展工业软件产品
推动软件企业、装备制造商、高校、科研院所、用户企业强化协同,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的核心软件,研发嵌入式工业软件及集成开发环境,研制面向细分行业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推动工业知识软件化和架构开源化,加快推进工业软件云化部署。依托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开展安全可控工业软件应用示范。
3.加强培育本地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力度
提高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技术、工艺、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产业集成能力。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自动化工程公司、信息技术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和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专业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企业,开展自主品牌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应用示范和系统集成服务,加强在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工艺和关键零部件的集成优化等方面的自主核心技术研发。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依托专业优势,与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强合作,面向行业提供服务,提高集成应用能力。
(五)实施智能制造保障工程,提升基础支撑新能力
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
持续优化标准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建设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航空航天等天津市重点产业的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加快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加强现有标准的优化与协同,在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方面推动形成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标准群。加强标准的贯彻执行,支持企业依托标准开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就绪度高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对智能制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天津市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协会、智能制造与设备维护协会、机械工业协会、工业互联网联盟、智能制造联盟等各类中介性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支持中介组织开展区域、行业、企业不同层面技术创新、展示体验、供需对接、“双创”大赛等多种形式活动。支持行业组织增强服务能力,积极发挥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技术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和资金中介等功能,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
(二)加大金融支撑
加大对传统产业智能制造转型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和投资类企业、信用和融资担保企业、小额贷款机构等创新融资方式,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用活用好“海河产业基金”,引导千亿级母基金培育助推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研究院所和科研项目等天使基金,合理降低“海河产业基金”的“返投率”,进一步细化重点区县和园区配套政策。
(三)完善政策体系
充分发挥百亿元智能制造专项政策引导作用,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研发、智能装备与系统开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重点向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智能装备系统集成商培育、智能装备关键技术创新等关键环节。完善政策制定机制,建立职能部门沟通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增强政策制定的透明度,提高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四)提升公共服务
鼓励行业组织、政府部门、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和现有服务机构提升检验检测、咨询诊断、计量测试、安全评估、培训推广等服务能力。制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服务网络。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研究发布行业和区域智能制造发展指数。
(五)深化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优势,借助北京丰富的创新资源,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卡脖子”技术研发方面加快实现突破,同时对接河北传统产业升级需求,加快我市智能制造应用推广。加强与发达国家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德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中欧航空制造产业基地等的建设水平,提升天津智能制造国际化发展水平。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交流合作平台,持续举办世界智能大会等活动,实现全市各区之间技术、数据、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开放、交流与协作,跟踪全球智能制造最新动态,促进天津智能制造水平高速提升。
来源: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站
网址:gyxxh.tj.gov.cn